当前位置: 首页 >> 模范先进 >> 正文
    模范先进

张农(2011年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发布日期:2012-03-26    浏览次数:


 

张农,年轻的教授、博导,却是资深的采矿安全专家,他的身上闪耀着诸多光环: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优秀青年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芙蓉学者特聘教授。获中国省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会诊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徐州市劳动模范等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但他深知任重而道远,面对困难,他常鼓励自己要坚持;面对荣誉,他更告诫自己要坚持。

 “闯”出广阔天地

人生的起点和转折点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几步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1985年,张农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张农继续在母校攻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他立志通过学识改变中国煤炭行业的现状,把献身中国煤矿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在挫折多于成功的煤炭科研道路上,出国、改行、高薪……诸多诱惑带走了他的许多同行和学生,但他却一直在坚持。

一提到煤矿灾害,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瓦斯,殊不知,随时能置人于死地的井下巷道顶板垮塌才是不折不扣的第一杀手。井下巷道是矿工们工作的主要场所,它好比房屋,而巷道支护犹如构筑“房梁”。“梁”倒则必然“屋”塌人亡。面对着血淋淋的事实和巨大的学术挑战,张农也曾经犹豫过,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接受了挑战,把巷道支护和顶板安全控制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说,“我知道,我所选择的路会很艰难,但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坚持。”

为此,他经常下井,而且下的都是顶板事故隐患最大、最危险的矿井。为了科研不畏危险,对一个年轻的大学教授来说,第一次可能是出于激情,但每年下井数十次,则需要的是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奉献的精神以及强大的人格力量。在二十几年的科研工作当中,张农尝到了艰辛的滋味,有时候,他从矿区刚刚回到家里,还没有来得及和妻子、孩子说上几句话,另一个矿区的求援电话就打过来了,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过去。张农的同事这样评价他:用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实现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能做到这样,没别的,惟有始终如一的责任而已。责任,沉甸甸的责任,永远被他扛在肩上,刻在心头。

艰辛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针对国内煤矿顶板巷道围岩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张农在总结和分析“九五”以来煤巷锚杆支护技术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结构复杂的离层破碎型煤巷顶板综合控制技术难题为突破口,系统研究煤矿巷道顶板的稳定机理和支护技术,形成了控制煤矿层状顶板垮冒的离层控制技术原理,为复杂条件煤矿高效安全开采提供了支护技术保障,为我国煤矿大面积安全使用锚杆支护提供了理论指导。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6项专利授权。

“推”出经济效益

张农在巷道支护方面的创新成果使他成为国内知名的煤矿支护专家。但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责任促使他发起了一场煤矿巷道支护的技术革命。自1999年开始,张农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技术推广,研究成果在两淮矿区获得验证后,推广到全国十几个矿区,取得显著社会、经济和安全效益。多年来,张农直接指导过50余个矿井,250余万米的支护工程,特别是通过主持两淮矿区典型复杂条件煤巷支护技术难题攻关,为矿区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供了可靠的支护技术保障。截至2006年底,张农的新技术成果已在两淮矿区煤巷中应用83万米,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07050万元,两矿区还分别被授予全国煤巷锚杆支护先进单位。

此外,张农在煤炭系统率先提出锚杆类支护产品的精细加工技术及产业化思路,应用专利成果,在煤炭行业指导并直接参与组建了两个仅有的集产品研发、加工、技术服务与一体的专业化锚杆技术公司,其中一公司在国内第一家通过锚杆类支护产品的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发展成为安徽省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双高”企业,起到了很好的行业示范作用。而他本人也被授予锚杆技术推广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等称号。

“创”出科学硕果

在科研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止步的一天。如今,张农又把他前瞻的眼光瞄准了了一个新的技术——低透气性煤层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通过和淮南矿区强有力的校企合作,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张农和他的研究团队找到了深部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的科学技术途径:煤与瓦斯共采。该研究课题采用无煤柱连续机械化开采实现全面卸压开采、利用沿空留巷实现Y型通风和留巷钻孔实现卸压瓦斯抽采,解决了深井高瓦斯、低渗透率、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条件矿区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难题。创造了深井复杂地质条件下沿空留巷条件下综采月产超40万吨的纪录;采区瓦斯抽采率70%以上,满足了高瓦斯煤层在低瓦斯状况下的安全开采,已成功应用于安徽两淮、辽宁铁法、山西焦煤和华晋焦煤等多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为今后深井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保障和示范。

该成果获得2008年度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授权专利14项,项目成果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世界采矿大会主席、波兰科学院院士杜宾斯基对该项成果曾做出了如下评价:“……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让”出团队效应

国家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些都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奋斗努力的目标,张农所在的课题组参与的课题再次获得2010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申报的“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获2010年度国家“973”计划立项,而在上报名单时,张农分别把机会让给了青年教师郑西贵和许兴亮。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张农解释到:“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并且人各有专长,要给年轻人创造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我们要打造的是矿大品牌、团队效应!”

正是在他激励的眼神下,博士生们也一个个勇敢地站在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讲坛上,年轻教师在课题鉴定会上做出了圆满的汇报和答辩,成功获批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等,而在台下和实验室里,这些成功无不凝聚着张农孜孜不倦的辅导和鼓励。在他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获2007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2008年度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仅2010年,张农和团队的5位青年教师完成科研经费近600万,主持十一五课题子项目2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3篇,EI检索6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国家科研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项。

煤炭行业是艰苦的,从事煤矿安全研究更是需要吃苦精神和忧患意识,他常常鼓励学生,贵在坚持。科学研究决不可以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而是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工作才可能有所作为。他指导学生从基础研究做起,从琐碎、细致的工作做起,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目前,作为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巷道围岩控制团队的首席专家,张农正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和实际行动感召着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为国家煤炭事业奉献着知识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