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模范先进 >> 正文
    模范先进

刘文斌(2011年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

发布日期:2012-03-26    浏览次数:


 

刘文斌,男,1960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矿业大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本科生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大量的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工作,先后开设二十多门课程,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他坚持教书育人,从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入手,从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身体力行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曾获得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徐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校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校“师德模范”,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潜心教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多年来,刘文斌教授把三尺讲台作为他的主要阵地,把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他的首要任务,认真履行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数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学时多,学分大。但由于其理论的抽象性和计算的复杂性,很多同学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技能。刘文斌教授先后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二十多门课程,虽然有的课程上了多遍,但每次上课前,他仍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求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做到课堂效果精益求精。有时为设计一个合理教案,要查找多本参考书,反复推敲。如在讲授《数理方程》这门课时,教授发现有的教材是以方程为顺序,有的以解法为主线,经过多次研究比较,采取了给不同的授课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数学专业学生,由于长于理论推演,就采取以方程为序;对工科学生,由于重于应用,就采取以解法为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对新班开课前,教授都要通过学生所在学院的辅导员和专业老师了解学生情况,了解他们的专业需求和学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他在课堂上认真组织教学,采取提问、讨论、互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数理方程、常微分方程等,采取让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素质的提高。他非常注重课后答疑工作,对一些作业不认真的同学进行质疑,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教学链。在课堂教学中,教授不仅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注重数学思想的介绍和数学思维的训练,在数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识和色彩;坚持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理念,把科研中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更高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质培养,尽早把他们引入知识与科研殿堂。同时,经常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学生在学习总结中曾写道:“老师上课采取互动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轻松感,畏难情绪没有了,老师在枯燥的学习中融入人文理念,就好比沙漠中的甘泉,让人振奋。”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还经常走访学生,询问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了解他们对自己上课的意见和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反映,及时做好调整和完善。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对教师讲课情况测评中,多次被学生评为优秀。“严师出高徒”。刘文斌教授每年在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从不分上班和下班,很多时候都是在休息时间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一位同学在毕业离校时曾对刘教授说:“老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这位同学现在一所高校做老师,工作很出色。刘文斌教授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每年都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大部分被评为优秀成绩。

二、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多年的教育生涯,刘文斌教授坚持秉承这样的理念: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书育人效果的重要前提;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算,为学生早日成才服务,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授常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诚挚的理智情感,它不是个人好感的流露,而是事业心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第一次远离家庭、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在新的环境里,有的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有的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我们教师应当是他们大学生活中的监护者、指导者和知心朋友,要像对待兄弟、姐妹和自己的子女那样去关心、爱护、教育他们。”有一次,教授在给数学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常常无精打采,而且还有迟到现象,作业更是应付潦草。课后就主动找他谈话,一开始,他只是说晚上休息不好,早上起不了床。经过几次谈心后,了解到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自己身体也不好,对专业课没有兴趣,产生了烦闷忧郁的情绪,甚至有了退学的念头,这种情况他自己着急,家长也着急。了解这个情况后,教授几次把他约到办公室,从学科发展的过程和前景,给他进行讲解鼓励,同时,积极与班主任、辅导员联系,沟通情况,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学院也积极想办法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不久,这个学生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开始变得积极主动,那一学期不仅该门课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对于本科生这样,对于研究生也是如此。教授指导的一名研究生,学习成绩很好,基础知识扎实,很有培养前途。为了更好地培养他,教授通过电话、信函以及登门协商等方式主动联系南京大学,安排他在那里学习一些相关课程,并通过各种渠道为他解决学习费用。这名研究生后来事业发展得非常好,他对教授的苦心和安排非常感动,曾多次说,老师为他考虑得比他父母还周全和长远。

教授在吉林大学读博士期间,还同时在我们学校指导硕士研究生。由于担心自己在外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就带上学生一起到吉林大学学习,为他联系学习相关课程,半年多时间里和学生一起吃住,白天和学生分别上课,晚上抽时间对他的学习和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吉林大学的同学看到他们师生同出同进,感慨地对教授说:“老刘,你太尽职尽责了,难道你不感到辛苦吗?”可是教授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学生选择你为导师,师从于你,你就要对他负责,对他的学业负责,对他的做人负责,不能误人子弟,要对得起导师的称号。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师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指导这名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名学生不仅圆满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而且还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并在一级期刊上发表。这件事也体现了刘文斌老师对待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授的真诚付出,使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融洽、信任的和谐关系。教授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对教授也像父亲一样尊重,在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心中有什么苦闷都愿意和刘教授叙说。学生毕业后,仍然和刘教授保持联系,告诉他们在工作、学习和感情上的事情,喜悦之事与他们分享,苦恼之事为他们排解。

三、严谨治学,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授认为,教师不仅对学生思想上、生活上要给予关爱,做他们的“生活导师”和“人生顾问”,更要在学业上对他们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大学生的培养,教授不仅注意基本知识的传授,还时刻关注对他们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每年都在大学生中挑选一批学有余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有创新精神的同学参加他所指导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并争取做到同堂听课,同堂讨论。为了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秩序,很多的课程都是安排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经过这些锻炼的大学生不仅提早打下了近代数学的基础,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他们继续深造的愿望也明显增强。几年来,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绝大多数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很快进入到指导老师的研究领域。

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刘文斌教授更注重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在要求他们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并且每星期举办1-2次讨论班,让每位研究生汇报学习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于没有完成查阅任务的学生,及时提出批评。通过讨论活动的不断开展,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乐于助人的学术团队,而且通过讨论、碰撞,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火花,许多同学写出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有的在SCI刊物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论文,有1篇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多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学业上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毕业后有的成为单位骨干,有的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目前为止,已有多名同学在清华、南大、川大等名校继续学习。

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为数学学科发展作贡献

“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方可为范”。刘教授对学生严格要求,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刘教授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 10多篇被SCI检索。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持人申报的教改项目有3项获奖:其中1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江苏省优秀课程群,1项江苏省精品课程。与他人合作,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三等奖各一次。主编出版教材 1部,与他人合作出版教材2部,编写多本教学辅导材料。曾获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刘文斌老师作为数学系的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科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数学学科相继获得一级数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数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系也先后荣获徐州市先进集体和学校教学、科研先进集体等称号。

刘文斌教授工作近三十年来,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组织、同事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