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6年度“优秀教学科研群体”环境与测绘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事迹材料
一、团队人员构成
团队负责人:卞正富。团队成员:陈龙乾、张绍良、李钢、汪应宏、李永峰、董霁红、王辉、牟守国、侯湖平、丁忠义、雷少刚、李效顺、黄赳、赵华、周天建、张婷、蔡先娈。
土地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团队是以我校“与煤炭开采有关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首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为核心的教学科研群体,现有专任教师与研究人员18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中级实验师1人。其中,有国外硕士博士学位3人,有海外访学经历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高校学术带头人1人、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带头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团队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是一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队伍。
二、教学方面
团队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尤其是近两年来,每周组织教学工作会议,讨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两年来,在教学方面,团队围绕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学生培养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1.加强本科课堂教学。团队规定教授必须安排对本科生授课,每位教授每年授课至少32学时本科生课程。保证本科学生每班都有教授、副教授授课,授课比例在80%以上。建立青年教师指导计划,安排资深教师指导帮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涌现一批教学质量突出的教师,先后获得学校优秀教案奖、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教学质量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楷模、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2.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变化,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团队成员每年都有多人参加1-2个学校或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涉及课程建设、专业和学科建设,已逐渐形成一套分为土地利用、房地产、矿产三个专业方向的,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面向国际化,增加双语教学和全英文课程教学,已先后开出双语或全英文课程4门,出版教材5部,发表教学改革论文8篇。团队先后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竞赛。团队不断开拓服务国内土地相关领域,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已联系建设实习基地11处,近两年增加4处。近年来,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4项目、校级9项,参加人数25人,占学生总数的12%。指导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26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5项目、市级3项、校级4项,获奖人数27人,占学生总数的13%。本科生毕业生学位授予率连续两年达100%,就业率98%以上。培养的学生被社会广为认可,学生培养质量在全国同专业名列前茅。
三、科研方面
近年来,土地团队在废弃地的复垦与生态重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土壤监测、评价、修复,国土资源信息化,污染土地/土壤修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领域,突出基础性研究、突出一体化协同解决重大问题,已经形成了围绕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监测、基础研究、工程修复等一整套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两年来,团队引进或完成了包括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等各类纵向研究课题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各类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成果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SSCI\EI\CSSCI 9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全国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应用金奖工程1项。
两年来,由于团队出色的教学科研工作,2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评为教授,团队成员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校青年土地管理学家、江苏省优秀土地工作者、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类荣誉和称号30余人次。土地资源管理在全国同行业的声誉和位次也在不断提升。近两年,在全国100余所院校土地专业中,我校土地专业研究生教育排名第9,竞争力排名第6,师资力量排名第3。目前团队正努力工作,力争教学科研再上新台阶,力争3-5年建成省特色专业,10年内建成国家特色专业,全国竞争力排名进入前3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