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最重要的战略储备,而煤炭科技的蓬勃发展则是托起中国能源行业腾飞最强劲的羽翼,身处能源技术发展前沿的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专业过硬的矿业技术人才与研发先进采煤技术的双重重任。周楠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采矿工程系教师,时刻以教书育人、发展矿业科技为己任,在教学现场、煤矿井下一线燃烧着青春,奉献着自我。
周楠,男,汉族,1988年2月出生,安徽宿州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充填开采、矿山固废处置与利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矿业工程学院青年学术梯队第三层次;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会员、澳大利亚矿业及冶金学会(AusIMM)会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评专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10余种SCI、EI期刊审稿人。
一、坚定政治立场,严格要求自己
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主题教育活动,将党的先进思想和教育理念贯穿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之中。能够认真履行教师的责职,关心爱护学生、团结同志、尊敬学长、乐于助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政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主动提升自己刻苦认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学院和采矿工程系的各项工作中,服从组织安排,能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宣传委员,积极参与采矿工程系党支部各项工作,所在党支部入选首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其本人也获得了2020~2021年度矿业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注重教书育人,投身教学活动
周楠同志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教师思想建设等讲话精神,提高个人思想觉悟,扎扎实实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注重师德师风,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研究生指导工作中,能够时刻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经常从国家、行业及个人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
共主讲了《采矿学》、《绿色开采技术》、《非煤开采技术》及《采矿概论》共4门本科生课程,同时承担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写作指导》、《矿业规划与可持续》及《岩层移动与开采损害控制》等部分课堂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指导本科生完成的“矿山深部热煤协同开发演示动画模型”作品,获得2020年度第十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其本人获得中国矿业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并在2021年度中国矿业大学教职工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作为采矿工程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对指导的学生更倾注满腔热情,经常说“做导师是良心活,要对得起托付子女的家长”。对研究生严格要求,不仅科研时要字句必较,待人接物更需有礼有节;对学生关心关切,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学生也喜欢与他交流和沟通。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4名分别在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指导研究生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1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
三、树立服务意识,创新实践教学
作为采矿工程系副主任,始终牢牢树立服务意识,以学科发展目标为指导,以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己任,积极组织采矿工程系的实践教学工作,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推进金牌实习基地建设,组织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改革,创新智能采矿班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式,推行采矿工程、工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融合实习教学,协调教师、学生、实践基地等各方面的问题,扎实推进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主持了矿业工程本科生国外矿井在线数字实习教学资源建设、矿业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地合作工作站模式研究2项教学改革项目,签订中国矿业大学校外实践基地3个、矿业工程学院金牌实习基地5个,申报中国矿业大学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改革项目1项,2021年,采矿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点。
四、牢记初心使命,奋战科研一线
作为煤矿开采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牢记奉献煤炭行业、助力科技进步的初心使命,积极参与煤矿新技术、新理论的研发工作,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指导思想,基本每个月都到煤矿开采一线进行科研创新的实践工作,自工作以来,基本没有节假日,将个人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煤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中来,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广至兖州、开滦、淮北等10余个矿区,经常能够在山东、陕西、内蒙等矿区见到他深入煤矿一线的身影。
他出色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0余项,引进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一等奖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件,编写国家标准1项、能源行业标准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