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模范先进 >> 正文
    模范先进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2011年校优秀教学科研群体)

发布日期:2012-03-26    浏览次数:


 

力学学科是国家、江苏省和“211工程” 建设重点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江苏省力学教学示范中心及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平台。工程力学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是我校7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学科现有39名教师,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9人,高级工程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十佳青年教职工2人,徐州市师德模范、校教学名师1人,校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优秀力学教师2名,江苏省优秀力学工作者2名,1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人撰写的博士论文获校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人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届青年科学技术奖的金奖,1人被评为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

一、教师尽职尽责,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任务 

力学系承担了全校十多个不同门类、专业本科生大面积基础力学课程及实验教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系列必修课程,每年面向3000余名本科学生;承担了20多门全校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自2008年以来每年还承担90多名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从教授到助教平均年教学工作量超过300学时/人,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取得丰硕成果:获省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全国基础力学讲课比赛一等奖3人,全国结构力学与弹性力学讲课比赛一等奖1人,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共4人,江苏省实验力学讲课比赛二等奖1人,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邀请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质量一等奖5人。主持教育部工程力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精品教材建设级2项,校精品课程建设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以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项。2010年《理论力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工程力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振动与测试技术》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

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缘结构较好

许多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2007年工程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学校第一批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团队负责人为列入省级教学名师培育工程。教学团队中具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1人。其中50岁以上2人, 35岁以下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5人。

教师注重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和教学与学术团队建设为契机,安排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培训,先后派出严圣平、杨静、钟卫平、沈晓明、马占国等多名教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进行学习,浦海、赵慧明、刘卫群等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等知名大学进行合作交流。

三、重视教书育人,学科全国知名度高

学科中的教授们全部超额完成本科教学工作,这有力保证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目前在校本科生发表科技论文29篇,其中EI检索15篇,申报国家专利26项。近年来力学专业考研升学率均保持在45%左右,在全校名列前茅,同时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另外培养高层次人才也是工作的主要内容,研究生、博士生培养过程与学科带头人或导师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每周周末由导师组织学生参加专题学术讨论会,在读期间研究生、博士生们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来共毕业博士21人、硕士32人、出站博士后1人,目前在读博士40人、硕士62人。积极组织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连续六届中均取得骄人的成绩。分获江苏省团体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优秀组织奖6项,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邀请赛全国一等奖1项,这充分展示了我校基础力学的教学质量,扩大了我校力学学科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中的知名度。

四、科研成果丰硕,研究水平层次高

全系教师主持或参加的包括国家973项目、863子项目、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和横向科研项目等共计70余项。并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2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申请专利19项,其中授权专利10项。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力学学科除继续保持和发展工程计算力学方法与应用、现代光测力学理论与应用方向外,又开拓出了矿山岩体力学及工程应用的损伤与分形研究、和采动岩体力学两个国内独树一帜的学科新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梯队,扩大了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