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模范先进 >> 正文
    模范先进

安全工程学院矿井通风防灭火研究所(2011年校优秀教学科研群体)

发布日期:2012-03-26    浏览次数:


 

近五年来,矿井通风防灭火研究所本群体将在在校、院两级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在王德明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科研水品层次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5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江苏省攀登计划项目、矿井通风防灭火创新团队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60多项,实际到帐科研经费7000余万元。提出了煤自燃倾向性测定的氧化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并被批准为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标准号:AQ/T 1068-2008),于200911日起开始在全国正式推广实施;发明了防治煤炭自燃的三相泡沫理论与技术、悬砂稠化剂技术与装备,在全国100多个煤矿获得广泛应用,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高效防治煤自燃火灾、保障煤矿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4篇,EIISTP检索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效果显著

采用启发式、课堂演示法、讨论式、综合法、案例分析法及知识延伸法等教学方法,并经常性的安排一些讨论课,就矿井通风与安全领域的专题进行讨论。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和模型及电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教师梯队相互配合、教学团队定期研讨、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随班听课等制度,力争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实践教学上,实验课程单独开课,开设安全基础实验和安全专业实验(包括一般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理论内容的理解。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团队成员积极将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当中,让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前沿,比如目前开设的安全通风相关实验20个,由团队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的实验就有10个。

承担了本科、研究生教学课程达21门次,其中“矿井通风与安全”、“燃烧学”等核心课程每年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全校课程测评中一直获得优秀评价,“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被遴选为2010年江苏省精品课程,得到相关专家及学生的高度评价。团队承担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出版相关教材5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英文版教材1部,中国矿业大学教材建设工程重点资助教材1部;在《煤炭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安全》等国家级期刊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0余篇。

三、师资力量雄厚,队伍建设发展后劲足

王德明教授被遴选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煤炭行业“653工程”爆炸及火灾方向首席专家,李增华、周福宝、秦波涛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周福宝、秦波涛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先后成为中国矿业大学最年轻的教师、博士生导师;周福宝被确定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秦波涛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被评为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1项,国家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项等。

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影响大

在国际会议作主题报告7次,国内作专题讲座50余次,其中作为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主持召开了第十三届、第十届全国矿井通风年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提高了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国际国内地位。

此外,该群体积极与政府政策需求相衔接,聚焦若干大型矿区开展针对性的科技攻关,与我国各大型煤炭企业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为煤炭行业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如王德明教授在2005年全国煤矿安全技术会诊中担任第三专家组组长,率队到郑州、义马、平顶山、焦作、鹤壁等矿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安全会诊,提出了大量的改进措施, 2010年,王德明教授、秦波涛教授应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邀请,赴神华集团煤矿进行安全“会诊”工作,对其属煤矿存在的重大隐患逐个进行安全评估,帮助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市和矿区的高度评价。